從2017年開始,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已全面進入“95后”時代,他們是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急劇變化的一代,是在互聯網環境中全面成長的一代,他們的就業觀、擇業觀呈現出全新的狀況,將影響到今后整個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變化。
“就業難”已成為應屆畢業生就業新常態。嚴峻趨勢下,今年的畢業生反而表現出更加從容的心態,不過分關注待遇,轉而看重個人的長期發展。多項數據背后也透露出他們求職時更加審慎的態度,不盲目選擇、不急于求成,一旦選擇之后也更加篤定。他們會通過提前關注求職時間、積極參與實習、拓展求職信息渠道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求職砝碼,同時作為“鍵盤上的一代”,他們也利用天然的互聯網基因優勢,積極尋求更多元的職業發展可能。
01
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,畢業生簽約率下降明顯
截止到2017年3月底,畢業生簽約率僅為26.7%,相比去年下降了8.7%。客觀上看,嚴峻的就業形勢是主要原因,但另一方面,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對就業持觀望態度,即使拿到了offer,也仍然在等待更好的機會,造成簽約率的總體下降。整體上,大學生對今年就業形勢的評價不太樂觀,認為 “就業很難、就業形勢嚴峻”的比例為40.8%,認為 “就業有難度、但還可以接受”的比例為47.0%,與去年相比有所增加。
02
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進一步加大,大學生就業預期難以實現
薪酬 超過四分之三的畢業生實際簽約月薪低于期望水平,與去年相比,薪酬的落差進一步加大,且近四年來的數據顯示,應屆生的薪資幾乎無明顯變化,在生活成本不斷攀升的情況下,初入社會的大學生將面臨更大壓力。
就業單位性質 盡管多項數據顯示這一代大學生更為自主,選擇更加多元,但從職業偏好上,大多數應屆生仍然受到傳統就業觀和父母觀念的影響,在就業單位性質上更加傾向于國企和事業單位,對民營企業則存有一定“偏見”,但實際上有超過六成的學生最終就業于民營企業。
崗位 財務/審計/稅務/行政/后勤/文秘以及人力資源等通用職能類崗位競爭激烈,許多大學生“被迫”轉向銷售類崗位。
03
嚴峻形勢下,“95后”是既“理性”又“自我”的矛盾綜合體
比起待遇更看重個人成長
在就業態度方面,“95后”不再以“待遇”作為評價理想工作的主要標準,轉而關注工作對于自身成長的意義,相信同 “95后” 較為豐裕的物質環境和更加獨立的自我意識有關系。
接受加班但拒絕“被消耗”
而對于加班態度的調研發現,大部分畢業生能理解并接受“正常加班”一一如“臨時
性、緊急性事件”(69.9%),以及“分內工作未完成”(69.1%)和 “項目性加班”(68.4%),此外,也存在58.8%的應屆畢業生出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考慮,愿意主動加班,但不能接受 “大家都加班所以我必須加班”、“領導不走我就不能下班”等無意義的加班。
跟我想的不一樣,一言不合就毀約
今年有接近四成的畢業生因為“試用期發現工作跟想象中不一樣”而選擇毀約,比去年大幅上漲17.4%,凸顯對自我感受的關注。
04
無奈的“任性”?“95后”擇業呈現更多“自主”和“多元”特征的背后另有原因
在關于就業去向的調研中,我們發現,今年的“慢就業”現象更加突出——有近10%的學生畢業后沒有急于找工作,而是通過其他方式充實自己。表面上看,似乎說明“95后”比較任性,擇業心態更為自主和多元。但深入了解后發現,相當多大學生是由于就業形勢嚴峻,一時難以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職業,同時又不愿屈就不喜歡的工作,因而選擇暫時“逃避”。而父母所提供的相對充裕的物質條件和社會的寬容度增加,生存壓力下降導致求職迫切度降低,也為“慢就業”提供了實現的可能。
05
關注求職時間提前至大二,求職更加謹慎
本次調研發現,大三、大四期間開始關注求職的學生比例變化不大,但是從大二開始關注求職的學生比例同比上升4.3%,而選擇在大二期間參加職業發展相關課程的比例也最高,達到了34.3%。
今年的毀約率持續保持去年的較低水平,但毀約的原因中,因為拿到更好的offer而毀約的比例大幅下降,表明學生在簽約時的態度更加謹慎,也更加重視自己的誠信和承諾。
06
返鄉就業意愿逐漸增強,非一線城市吸引力持續加大
盡管一線城市仍然是應屆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選擇地,但由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、高房價、高房租、環境惡劣、加班和交通通勤等因素都使得大學生對留在一線城市發展心生疑慮。同時,一線城市的人口政策調整,加劇了應屆畢業生的競爭壓力。人才的“擠出效應”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轉向新一線城市、二線城市及家鄉所在地尋求就業機會。
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,許多非一線城市利用“互聯網+”,優化產業結構,表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,也為應屆畢業生創造了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機會。而調查數據也顯示,2017年應屆畢業生異地就業率為45.4%,較去年相比,降低了4.7%,表明應屆畢業生回家鄉工作的意愿有所提高。